【明報專訊】近一個月食不停,由團年飯至開年飯,由親友團拜聚餐至公司春茗,餐餐大魚大肉,放縱過後,消化系統不勝負荷。遇上飽飽滯滯,甚至胃痛、胃脹、嘔吐、腹瀉等情况,不少人會到藥房買腸胃藥解燃眉之急。腸胃藥五花八門,由中和胃酸至和胃整腸等不同中西成藥,究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?(編按:坊間常見針對胃酸問題的成藥,主要分為中和胃酸藥及抑制胃酸藥兩大類,基本分別在於藥效強弱及持續時間,詳見「3大胃藥比較」表。)
過量進食消化不良?胃痛胃酸倒流?腸胃藥有兩大類
放縱飲食可引致腸胃不適,尤其是農曆新年期間進食許多高脂高糖的賀年糕點,如年糕、蘿蔔糕等難以消化的食物,或過量進食,快速進食而不充分咀嚼。「藥劑連線」註冊藥劑師陳志鵬(Brian)表示,上述情况都會增加胃部負荷,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,引致胃灼熱、胃酸倒流等消化不良徵狀。
中和胃酸生效快 抑制胃酸長效
懷疑自己食過量而引起胃腸不適,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找胃藥。Brian指,坊間常見針對胃酸問題的成藥,主要分為中和胃酸藥及抑制胃酸藥兩大類,基本分別在於藥效強弱及持續時間(詳見「3大胃藥比較」)。
‧中和胃酸藥(antacids)
藥力生效快,但維持時間短,能夠即時中和胃酸,紓緩不適徵狀。成分屬於弱鹼性,能減少胃部細胞受胃酸刺激,常見成分有氫氧化鎂(magnesium hydroxide)、碳酸鈣(calcium carbonate)、氫氧化鋁(aluminum hydroxide)等。當中氫氧化鎂可能會導致輕微腹瀉,而氫氧化鋁或導致輕微便秘,因此一般中和胃酸藥物都會使用組合複方,以平衡副作用。
‧抑制胃酸藥
抑制胃酸藥再細分為H2受體阻抗劑(histamine H2 receptor antagonists,H2RA)及質子泵抑制劑(proton pump inhibitor,PPI)。前者能夠抑制約70%胃酸分泌,藥效維持8至10小時;後者更能夠抑制90%以上胃酸分泌,但需於早上餐前服才能達到較佳效果,通常藥效能維持一整天。
Brian指出,由於質子泵抑制劑藥效相對強效和持久,監管較嚴格,大部分屬醫生處方藥物,只有如奧美拉唑(omeprazole)及特定劑型的泮托拉唑(pantoprazole)可在藥劑師監督下於註冊藥房購買。其他包括中和胃酸藥及H2受體阻抗劑都能夠自行購買,毋須醫生處方。
相關閲讀:相關閲讀:【胃酸倒流】6個典型症狀:胸口灼熱、反酸、吞嚥不順、喉嚨有異物感、咳嗽、口苦 中醫: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
如何選擇胃藥?成藥多屬組合藥 紓緩胃痛化胃氣
不過,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胃藥?Brian表示,以上3類藥物成分溫和,沒有太大副作用,「如果胃痛純粹偶發,徵狀較輕微,例如吃得太飽、太肥膩而引起,本身沒有胃病史,服用中和胃酸藥及H2受體阻抗劑便可以」;但有胃病史,例如經常胃痛,甚至有胃潰瘍或胃出血情况,或正在服用一些會傷胃、增加胃出血風險的藥物,如薄血藥或消炎止痛藥等,「通常建議直接使用質子泵抑制劑,因其效力較強,可以更好地抑制胃酸,胃酸對胃部的刺激就會少一點」。
他補充,雖然控制胃酸的藥物能緩解多數消化不良,但有些徵狀可能與胃酸無關,服用上述胃藥亦無效,可能需要其他藥物如化胃氣藥、消化酵素、緩解腸痙攣藥等。而坊間成藥多數同時包含幾種類別的組合藥,最常見是中和胃酸藥及化胃氣藥組合,既紓緩胃痛、胃灼熱等症狀,又可以化掉胃氣,紓緩胃脹。但如持續出現胃部不適,建議找醫生詳細檢查。
為吃濫用消化酵素「不理想」
然而,有些人會透過服用消化酵素,讓自己吃得更多。Brian指這種做法不理想,「可能導致過度依賴輔助消化的產品,而忽略適當飲食管理來維持消化系統健康」。除非有特定醫療需要,否則不建議長期服用消化酵素。
相關閲讀:【腸胃毛病系列】胃脹易飽滯不適?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
腹瀉多毋須用藥 首要補水補電解質
如果腹瀉又應使用什麼藥物?Brian表示,一般情况毋須用藥緩解。「根據世衛建議,腹瀉時不是直接吃藥,而是補充電解質和飲水,因腹瀉其實是腸道接觸了一些刺激物,可能是油分、細菌、微生物等,因此腹瀉是自然反應,對抗外來入侵者,如果強行用藥止瀉,其實是本末倒置。」
中成藥:保濟丸紓緩飽滯 正露丸止瀉
從中醫角度,暴飲暴食後出現腸胃不適,首要節制飲食,減輕腸胃負擔。註冊中醫郭瑩瑩指,常見用於幫助消化的中藥,以保和丸為主,其中包括神曲、製半夏、山楂、連翹、陳皮、萊菔子、茯苓等中藥材,再因應患者情况加減。「比如胃脹明顯,會加入行氣的木香、砂仁;胃酸倒流可以適當加收斂胃酸藥物,如海螵蛸、鬱金等。」若嘔吐、腹瀉僅發生1至2次,患者自覺排便後腸胃舒適便毋須過於擔心,適當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即可。
而市面上的腸胃中成藥,例如保濟丸、整腸丸、正露丸、藿香正氣散等,主要成分包括紫蘇、陳皮、茯苓、製半夏、藿香等。郭瑩瑩表示,這些中成藥作用差不多,藥材皆是性味芳香化濕,「如紫蘇味香,能推走積滯;陳皮化濕、和胃健脾,更入腸胃經」,是中醫常常用來和胃、紓緩腸胃不適,如腹脹、反胃、腹瀉等常用藥材。
郭瑩瑩指出,因消化不良而伴隨的不適,若以腹脹為主,選用厚樸、蘇葉等;以反胃為主,則選用製半夏、藿香、陳皮。保濟丸在飽滯、胃脹情况下適合服用;若以腹瀉為主,則選用白朮、黃柏、木餾油,可選整腸丸及正露丸,止瀉作用較強;而藿香正氣散主治腸胃寒濕,或與風寒相夾的腸胃炎及感冒更為合適。
她提醒,服用中藥前,首先要辨清體質寒熱,體質偏寒者,不適宜服用太多黃柏、生薏仁等性味偏涼的藥材,以免導致腸胃更加不適。而體質偏濕熱者,不宜太多蘇葉、藿香等。而當出現反覆胃痛,可能是壓力過大、消化系統問題或腹腔疾病等,郭瑩瑩提醒應先查清病因,避免延誤治療。
文:陳真紀
編輯:梁小玲
美術:謝偉豪
facebook @明報副刊
明報健康網:www.afterroberto.com
[健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