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立法會剛通過修訂,往後買酒十八禁——實體或網店均不得賣酒予18歲以下人士。
加大力度,因為酒其實是第一類致癌物,即「確認」會致癌,並非可能、或者會致癌。而另一真相是年紀輕飲酒,腦部重要組織發育會較正常細10%——若要簡單理解,可以說這些人比較蠢,記憶力比較差。
新修訂條例只能減少青少年接觸酒精,要令青少年免受酒害?首先要由家長做起。
以往衛生署會定期宣傳酒害,呼籲年輕人謝絕酒精,例如2016年12月推出「年少無酒」宣傳教育運動,在大節前密集式推出廣告。「年少無酒」運動提供大量資訊,當中不少資料和數據來自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。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何世賢博士表示,他們研究控酒才五六年,相對控煙來說不算長;不過除了參與衛生署的行動計劃,學院另有關於少年飲酒的研究,例如「家長飲酒行為」(Parental pro-drinking practices)的調查,比起外國研究更全面。
腦組織細10% 酒熱量高致肥
「年少無酒」資料提及,大腦在二十多歲才完成發育。年幼接觸酒精,可能妨礙腦部正常發展,究竟程度有多嚴重?美國醫學會2003年的研究指出,未成年飲酒等於「搞亂」腦部發育期,無法發展到應有水平,額葉(Frontal lobe)和海馬體(Hippocampus)的體積會較正常的小10%。
何世賢以額葉為例,它主要負責記憶、判斷、做決定,這些對學習好重要,而判斷可影響年輕人做犯法、危險的事。他又多番強調飲酒致癌,而且是第一類致癌物,「Group 1的意思是confirm,有足夠證據,不是『可能』致癌!飲得愈多,患癌風險愈高,亦沒有安全水平說飲多少會無事」。
除了損害腦部發展和致癌,飲酒亦可以引致逾200種疾病和損傷,包括精神病、肝硬化、心臟病、中風等。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《2014年酒精與健康全球狀况報告》指出,2012年因酒害而死亡的人數達330萬。相比起死亡,何世賢說年輕人更緊張飲酒影響社交的問題,例如酒後失儀或做錯事,以及致肥。他表示,飲酒致肥的證據就簡單直接得多:「酒是燃料,當然有能量。1克Fat(脂肪)的熱量有9大卡,1克酒精是7大卡!」相比之下,1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只有4大卡。
自小訓練子女酒量不可取
何世賢及小組所做的幾項研究,規模由二千多至二萬多人,從飲酒流行情况、相關因素、家長行為等着手,結果頗為一致:飲酒只有壞處,而導致孩子飲酒的原因,原來受家長的行為影響頗大。(見表)
「關於年輕人飲酒的研究,比較少針對家長自身行為對年輕人的影響,而我們就有9項,包括父母在子女面前飲酒、飲醉,叫子女開酒等,外國研究通常集中問家長有無給子女淺嘗,不似我們那麼仔細,這是因為外國人飲酒就好像中國人飲茶,很平常。」
佳節將至,成年人對青少年飲酒的警覺或會降低,抱着飲一兩啖無妨的心態,或鼓勵孩子試飲,對此,何世賢百分百反對,「開了先例,他們再飲還要你批准嗎?而且酒致癌,為何給子女飲致癌物?」
至於有家長提倡要訓練女兒飲酒,以免她們將來被灌醉,何世賢則反問:「舉例你有兩個女兒,一個識飲,一個不會飲,誰被灌醉的可能較大?我認為是前者,因為不飲酒便會少去飲酒場所,少接觸喝酒的人;另外,沒研究指識飲酒的孩子會安全一點,或較少可能飲醉。」
研究另一大發現,是受訪者中的大學生對酒害的認知度奇低,例如不足一半人認為酒會致癌,有六成人更認為酒有益心臟,八成認為酒不會令人上癮。何世賢估計年紀愈大,飲酒行為愈普遍,受訪者或許只是抗拒接受現實,並非純粹無知以為飲酒有益。而由於很多高官、醫護人士都飲酒,亦有可能令人錯覺飲酒是高尚及健康的行為。
說到宣傳酒害,何世賢認為政府開始意識到飲酒問題,參考有關的醫學研究,他認為將現時建議的合法飲酒年齡再推遲幾年更好,但承認禁止18歲以下人士飲酒,在現時環境、氣氛之下,比較困難。「可效法控煙經驗,包括酒商不可以賣廣告、成為贊助商,煙包上有警告字眼,酒亦可以研究是否可加致癌字眼。煙加稅,酒呢?減少飲酒意欲,令大家覺得買酒不方便、困難,已有幫助。」
文、圖:袁藹慈
統籌:鄭寶華
編輯:梁小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