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香港臨牀血液管理學會表示,不少人誤解疫下血液需求減少,但事實上定期及緊急輸血服務從未間斷,如慢性腎病、重型地中海貧血者需依賴輸血續命,故仍有血液需求。學會一項調查發現,在第一至四波疫情下,曾捐血者捐血次數大減六成,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間更有近九成人無再捐血;近四成稱疫情減低捐血意欲,當中逾八成表示即使疫情緩和也沒重拾捐血習慣。學會強調,疫下市民未能重拾捐血習慣令人憂慮,血庫存量長期不足時部分手術或需延期,促請商業機構及學校多與紅十字會合作舉辦活動呼籲市民捐血。
相關文章:【心臟病與三高】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
調查:第一至四波疫情捐血次數減六成 第五波87%受訪者無再捐血 料血液需求每年增3至5%
新冠疫情下本港血庫存量多次告急。學會7月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,以網上問卷方式訪問452名18至50歲市民,當中63%受訪者曾捐血。學會其後集中分析曾捐血者數據,結果發現,他們在第一至四波疫情下捐血次數大減, 由疫前平均每年捐血1次減至0.4次,87%受訪者稱今年1至4月第五波疫情高峰時無捐血。約38%曾捐血者稱,疫情減低捐血意欲,當中約71%解釋稱怕外出受感染、68%稱疫情致無心情捐血、逾八成稱疫情緩和後無回復捐血習慣。
調查同時發現港人對血液用途存誤解,整體受訪者中,73%稱不知道或誤以為本港有採用「人造血」,27%誤解疫下血液需求會隨非緊急醫療服務減少而下降;血液成分保質期僅5至42日,但逾七成半人不了解或高估貯存期。
慢性腎病、地中海貧血者需輸血續命 籲重拾捐血習慣
學會主席鄭鴻佳稱,不少慢性腎病、重型地中海貧血者依賴輸血續命,疫下定期及緊急輸血服務事實上從未間斷,仍有血液需求。他稱,據紅十字會數據,去年用血量最高為內科及老人科,佔整體52%,較外科的23%高一倍,本港人口老化嚴重,料血液需求每年會有
3%至5%增幅,籲商業機構及學校多與紅會合作舉辦捐血日,鼓勵港人重拾捐血習慣。
「人造血」尚在研究階段
學會前任主席周雨發強調,「人造血」尚在研究階段,目前血液無替代品,本港依賴市民捐血,醫管局近年已積極推行「病人血液管理」,透過增加病人自身血紅素、減少手術失血等降低輸血需求,冀市民亦可配合捐血以助補足血庫。他認為,推動捐血須令公眾明白捐血重要,如血庫存量不足,屆時輸血優先次序或須按緊急程度分配,部分手術或需延期,他稱相信「香港人都係優良嘅」,呼籲市民定期捐血。
紅十字會:疫情下本年收血料跌逾半
「血庫存量極低,請即捐血。」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(中心)今年多次呼籲捐血,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日前(1日)稱,香港每天需收集650包血液應付需求,但受疫情及學校網課等影響,流動捐血隊未能到校,學生捐血人數比例在這兩年明顯下跌,現時每天只有約500市民捐血,預計全年整體收血量下跌逾半。
年輕捐血者減少 怕痛、不清楚捐血流程及用途
血液收集量下跌,年輕捐血者亦減少。據香港紅十字會2020/21年度年報,中心有9250名16至20歲捐血者,佔所有捐血者的4.4%,是各年齡層最低,比2019/20年度下跌一半。李卓廣解釋,學校轉為網課、半日課,中心難到校辦捐血活動;而受第五波疫情影響,今年有部分日子收集少於200包血,預計全年整體收血量會下跌超過一半以上,「大家要明白病人需求好大,特別是急症,還有定期輸血者,包括地中海貧血、血癌、癌症病人」。
坊間不時有傳言稱市民捐贈的血液會供內地人使用,即使中心曾澄清,但李卓廣稱,學生仍因擔心血液的用途而選擇不捐血,其次就是怕痛及不了解捐血流程。為減少同學對捐血疑慮,中心10月除會派流動捐血車和宣傳車走訪各大學外,亦會推出「捐血見學團」供學校報名,讓學生參觀剛完成翻新的京士柏總部。職員會帶領學生走訪捐血流動車、血液成分生產化驗室、中央血庫等,讓學生見證血液由收集、製成血成品至運送醫院的過程。
李卓廣強調,中心希望24小時內處理好血液,並會為血液做血型及傳播病化驗,包括愛滋病、乙型肝炎等,「肯定包血適合供病人使用」。
相關文章:【血癌病徵】認識血癌三大類:白血病、骨髓瘤、淋巴瘤 影響造血、免疫能力
盼朋輩「柴娃娃」體驗捐血 保持血庫年輕化
參觀團最後一站會到捐血站,邀請同學體驗捐血。「一齊做、『柴娃娃』去做,亦是一個容易分散注意力、令他們不用太擔心的方法。」李卓廣稱,學生喜歡和朋輩一起,希望他們了解清楚收集血液的流程及應用後,會願意一同捐血。他提醒同學,捐血前記得多喝水及有充足睡眠,中心職員亦會教首次捐血的同學做簡單運動,除有助血液流動,亦能分散注意力。
李卓廣表示,年輕人應在捐血服務上扮演重要角色,因孕婦及有慢性病患者都有部分時間未能捐血,故年輕人的捐贈能力及動員力都比較高,鼓勵他們定期捐血以保持血庫年輕化,「血庫何時都要有一定的生力軍」。
(新冠疫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