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鬱症, 焦慮,

抑鬱少年遇上全能媽隱者爸

分享此內容:

【明報專訊】社工初次接觸李太和她16歲兒子阿泉(化名)時,阿泉正就讀中四。他缺乏動力,情緒低落,對學習感到很大壓力,拒絕上學近半年……

李太是家庭主婦,其夫從事公務員工作多年,二人關係十分疏離,缺乏溝通。李太認為丈夫對阿泉缺乏關心,但當丈夫想表達意見時,李太又會否定他的想法,令丈夫覺得自己在家中沒有地位,慢慢地,他變得沉默,成為家中的「隱者」。反之,李太獨自承擔教育兒子的責任,變得更事事關心,對阿泉保護和照顧得無微不至,經常叮囑兒子只需讀好書,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。李太忙於照顧家庭,甚少與親友聯絡,兒子成為她的傾訴對象。她經常向阿泉吐苦水,數算對丈夫的不滿,阿泉眼看父母關係變差感到無能為力。李太亦沒有察覺到,她的「傾訴」增加了兒子對父親的反感,令父子關係漸漸疏遠。

中四兒拒上學近半年

自阿泉升上中四後,李太對兒子的學習情况愈來愈擔心,凡事過問,更訂立了溫習時間表並每日督促兒子完成。由於擔心兒子上學情况,她經常WhatsApp或致電聯絡他,偶爾甚至到學校操場及補習社外面觀望。阿泉性格內向,在學校較難找到同學為伴,很難融入同學圈子,在學校經常有孤單感。另一方面,面對文憑試的壓力,他經常有不知如何應付的無力感,但又不敢告訴父母,特別是對他寄予期望的母親,只能偷偷躲在房間哭。阿泉每次交功課及考試前都表現得很焦慮不安,上課無法集中精神,開始以不同藉口逃避上學。在莫名壓力和缺乏情緒支援下,他愈來愈不喜歡上學,情緒低落甚至對很多事情都失去興趣,很容易疲倦無力,連出門的動力也沒有。看見兒子的轉變,李太很焦慮和擔心,終於在朋友的介紹下找到社工幫忙,並轉介至精神科醫生接受治療。經醫生診斷,阿泉確診患上抑鬱症

社工第一次與李太和阿泉會面時,李太一直主導談話過程,甚至當社工問及兒子對上學的感受和困難時,她亦搶着回應,阿泉則陷於沉默。李太講到自己的各種付出時很傷心,不解為何自己付出那麼多,都不能維繫好這個家,並埋怨丈夫袖手旁觀,導致兒子情况毫無好轉。阿泉面對時而激動,時而悲傷的母親,無奈地哭泣,又怪責自己沒有用。李太聽見兒子自我否定,立即加以批評,指他不像男孩子,並說男生應該勇敢面對困難。社工除了轉介阿泉接受精神科治療,亦開始與阿泉單獨會談及展開家庭輔導。在過程中,社工定下輔導目標,逐漸為家庭角色釐清界限。李太這位「全能媽媽」事事關心的態度,變相成為了對兒子的控制和情感依賴,對他造成很大壓力,同時亦令他覺得母親不信任他有獨立的能力,對自己亦沒有信心。

過度關心保護易惹焦慮

經分析,李太的表現屬高情感表達(high expressed emotion),她對兒子的事情表現得情緒激動、行為衝動、自我及執著,又對兒子過分保護,事事過度關心。研究顯示這種相處態度容易導致抑鬱、焦慮的情緒,亦會增加精神病復發的風險。在輔導的幫助下李太理解到她這個「全能媽媽」的照顧和保護,其實是功能過度的表現,無助於兒子成長。父親在家庭中因夫妻關係疏離,在母子關係依附中被邊緣化,失去了他的角色和聲音,在家庭關係中未有發揮應有的角色,變得功能不足。

文:黃麗梅(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)、李明倩(註冊社工)

編輯:王翠麗
電郵:feature@mingpao.com

分享此內容:

最新文章
熱門文章
[tptn_list daily=1]
Scroll to Top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