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肌瘤(又稱為「子宮纖維瘤」)是婦女常見疾病,數據顯示每十名生育年齡的女性便有至少三人患上。臨床上子宮肌瘤成因不明,但會受女性荷爾蒙刺激而生長。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都沒有明顯徵狀,不過,部分患者亦會有不正常子宮出血,導致經血量過多和經期持續不停;或因肌瘤壓迫着膀胱,出現尿頻、排尿不清;壓着直腸致背痛、便秘等的病徵,因此絕不能掉以輕心。至於治療,什麼情况下才要進行微創手術?手術前應考慮哪些因素呢?
子宮肌瘤成因不明、徵狀不明顯? 風險因素隨年紀增加
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阮邦武醫生指出,一般而言女性年紀愈大,患上子宮肌瘤的風險愈高。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、肥胖、無生育經驗,以及早來經(如早於11至12歲之前)和缺乏維生素D等。
近年子宮肌瘤有年輕化趨勢,與女性遲婚、遲生育及子女數目少有關。也有指子宮肌瘤或與食物含過量荷爾蒙(黃豆類黃酮素或稱植物雌激素)有關,惟研究數據不足,兩者關係有待確認。一般而言,植物雌激素是安全可食用,對人體無害,但過量服食或會增加患有子宮肌瘤的風險。另外,醫學上亦無證據顯示服用雞隻會增加子宮肌瘤的風險。
留意不正常子宮出血、盤腔壓迫致尿頻、便秘
子宮肌瘤可以出現於子宮不同位置,徵狀因應肌瘤的位置和體積而異,逾五成患者都沒有明顯徵狀,大部分女士都是在體檢或常規婦科檢查時發現。部分患者亦會有病徵,以下為一些常見徵狀:
- 肌瘤或會影響子宮宮腔,導致經血量過多和經期持續不停。患者也會有經痛、貧血等情况。
- 肌瘤會壓迫着盤腔器官,引致盤腔有下墜或脹痛的感覺,當壓着膀胱,便會導致尿頻、排尿不清;壓着直腸會引致背痛及便秘。若肌瘤的位置較低或壓着尿道出口,患者或會出現小便困難,甚至無法排尿。
相關閲讀:子宮肌瘤靠「拖」應對 小心變惡
腹部持續隆起感覺硬實 應及早求醫
阮醫生提醒,由於子宮肌瘤徵狀一般不太明顯,患者容易掉以輕心,例如患者會誤當小腹隆起乃肥胖所致,以為只是減肥無效,無意求醫。其實腹部持續隆起有可能是因腹腔有子宮肌瘤,或者是卵巢腫瘤,因此若腹部隆起處感覺硬實,而且外觀不圓潤,必須格外留神,應及早求醫檢查清楚。
子宮肌瘤或影響受孕 易早產、流產
若肌瘤體積太大,有可能壓着盆腔血管,阻塞血液循環,令患者出現腳腫,以至深層靜脈栓塞,甚至引發肺栓塞。子宮肌瘤亦會影響患者受孕機會,令胚胎較難著床,容易出現流產、早產、疼痛、胎兒生長遲滯或胎位異常。患有子宮肌瘤的孕婦很大機會要剖腹產嬰,產後子宮更有可能收縮不良,導致大量出血。
微創手術適用於體積較小肌瘤 手術前4考慮因素
子宮肌瘤愈大愈多,手術便會愈複雜,大大增加手術時間和風險。因此即使未引起任何徵狀,患者若在檢查時發現子宮肌瘤,亦應定期以超聲波掃描監察其生長速度,如果達到一定體積或出現徵狀,便要及早切除。
傳統切除子宮肌瘤手術以剖腹形式進行,傷口較大、併發症較多,術後黏連亦較嚴重。醫學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微創手術,婦科專科醫生可利用腹腔鏡來切除肌瘤或整個子宮。至於宮腔內的子宮肌瘤,則可以經陰道和宮頸置入宮腔鏡,將肌瘤削出,毋須剖腹或切開子宮。手術是否保留子宮則取決於患者的年齡、肌瘤大小、數目和位置、生育和保留子宮的意願。患者宜先與醫生商討及了解以下考慮因素,以便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:
- 手術能否紓緩或解決徵狀,例如令經期回復正常?
- 手術能否清除所有子宮肌瘤?短時間內復發率有多高?
- 手術是否複雜?例如肌瘤數目多,要切開子宮逐粒取出,傷口又大又多,很難止血和修補。
- 保留或不保留子宮的分別和影響。
宮腔鏡手術適用於體積較小的宮腔內肌瘤,身體表面無傷口,痛楚較低,復原較快,對子宮的損傷及術後黏連亦較少。其他位置的肌瘤需要用腹腔鏡處理,肌瘤愈大,微創手術愈困難,手術時間也相對較長,手術風險如出血、對腸道或輸尿管的損傷,甚至需要轉回剖腹手術處理的機會也較高,特別是位處盆腔後方深處狹窄位置(即子宮直腸凹窩)、接近直腸和輸尿管的肌瘤。
相關閲讀:陰道炎、尿道炎、膀胱炎 女性3種常見炎症成因與徵狀 置之不理或引發不育、宮外孕等併發症?
傳統或微創手術外的治療選項
阮醫生指出,子宮動脈栓塞術(Uterine Artery Embolisation,簡稱UAE)和聚焦超聲波(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,簡稱HIFU)是其他治療肌瘤的選擇。UAE是一項影像導向的介入治療,將導管從腹股溝動脈置入患者子宮動脈中,注入栓塞微球以阻塞血管,令子宮肌瘤壞死和萎縮。HIFU則是一種以熱能消融腫瘤的無創技術,把一組一組能量低的超聲波聚焦於體內肌瘤,以高溫把它局部逐少消融毀。然而,兩種治療至今仍未獲廣泛應用於治療肌瘤,整體治療效果亦遜於外科手術。
至於藥物治療方面,阮醫生表示,目前未有藥物可以徹底根治子宮肌瘤。治療子宮肌瘤的藥物一般以荷爾蒙為主,需要長期服用,用以控制或減少經血過多或不正常子宮出血,但對於因肌瘤引起的盆腔壓迫徵狀的幫助不大,也不能控制或抑壓子宮肌瘤的生長,停藥後徵狀有機會復發。
定期檢查肌瘤防惡化
阮醫生表示,早期子宮肌瘤如無徵狀,而且體積細小,可暫時不用治療,但應定期檢查監察,因為大部分子宮肌瘤會隨時間變大及增多,每顆肌瘤的生長速度亦不同,難以預測。雖然大部分肌瘤都屬良性,但仍有惡性的機會,現時醫學造影掃描和癌指數均無法準確判斷肌瘤良惡,必須在手術切除肌瘤組織後進行病理分析。研究發現因子宮肌瘤進行手術後,發現為惡性腫瘤的風險為1,500 至2,000分之一,雖屬較低風險,但並不罕見。
一般而言,若肌瘤大小少於2至3厘米,可每一、兩年檢查一次﹔如達5至6厘米或已出現徵狀,或者肌瘤屬多發性(即多於一個位置發生),應至少每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。阮醫生強調定期檢查是預防肌瘤惡化的關鍵,如已開始了性生活的女士,建議可一併進行宮頸抹片和超聲波檢查卵巢。
收經後子宮肌瘤會縮小或消失嗎?
子宮肌瘤受荷爾蒙刺激而生長,不少女士以為停經後再無荷爾蒙分泌,子宮肌瘤便會自行縮細,甚至消失。阮醫生解釋,事實上停經(或絕經)後,女性雌激素大幅下降,不再有月經周期和經血流出,經期引起的問題會自然解決,但肌瘤所引起的壓迫徵狀和肚脹不一定會消失。雖然子宮肌瘤大部分在收經後會縮小,但縮小程度因人而異,亦視乎肌瘤本身的大小。有部分肌瘤會維持不變,並不會縮小,甚至有小部分會繼續生長,這情况下便需要切除,確認並無癌變。
女士一般在51、52歲停經,阮醫生認為,若年紀尚輕已有嚴重徵狀,如嚴重貧血、腹部隆腫,影響日常生活和生活質素下降,難以等待收經後肌瘤慢慢消失,建議這類患者應盡快接受手術治療。
簡而言之,肌瘤在停經前變數甚多,有機會變大或出現嚴重症狀,屆時不但難以處理,患者生活質素亦有大打折扣。更嚴重者,這些肌瘤的真身有可能是腫瘤,如不及早檢查並以手術切除,隨時後患無窮。等待停經只適合接近收經年齡或手術風險太高的病人。一般患者宜及早跟進和處理,不宜盲目等待停經,令肌瘤有機會中途惡化,嚴重影響生活質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