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1887年孫中山入讀華人西醫書院的同年,還有一位大醫剛剛誕生,他既是孫中山的師弟,也是其革命同袍;不但他個人名聲顯赫,他的家族成員也紛紛行醫,為香港醫療貢獻卓著,所言正是betway体彩 的首任院長李樹芬。
據betway体彩 現任院長李維達回憶,大伯李樹芬童年在美國波士頓時曾被頑童擲石擊中,當場頭破血流,經治療後傷口迅速癒合,醫生為小樹芬縫針時,還一刀剪掉了他腦後的辮子,使他幼小的心靈深受衝擊,從此立志學醫。
但多年後他遇上更大的衝擊,長子出生時因接生使用的剪刀不潔導致不幸夭折,當時身處民智未開、醫術和迷信難分的晚清,他的遭遇豈是孤例?除了治病救人,在中國發揚現代醫學,改善華人大眾的健康,成了他認定的使命。
1903年李樹芬入讀華人西醫書院之際,中國正處於翻天覆地的十字路口,政治革命已在醞釀之中,在那一代年輕人心中,或以現代醫學救民,或以現代制度救國,學醫和革命同為理想的號召。同盟會改組成立,他即加入成為第一批成員,孫中山乘船途經香港的時候,李樹芬經台山同鄉引薦和孫中山會面,深受其革命精神感召,他後來回憶說﹕「此種精神,無論在醫學上、政治上,都可使我們景仰而作為楷模。」
1908年畢業取得執業證書後,他隨即遠赴愛丁堡大學,於兩年內考取內外全科醫學士正式大學學位,可知當時西醫書院畢業生的素質已達一定水平,好讓其學生順利銜接升學。
孫中山師弟 助養和起死回生
民國初立,李樹芬學成回國後一度出任首任衛生司長,兼孫中山的醫事顧問,但身逢政局動盪,有感難以施展抱負,他決定重投杏林。而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醫術,他於1922年再赴愛丁堡深造,獲頒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資格。彼時香江養和園初立,但管理不善,服務非常有限,又遇上財困和天災,一直舉步維艱,1926年李樹芬臨危受命接掌養和,憑一把精湛的手術刀,不但令許多病人起死回生,也為醫院拼出一條生路。
李樹芬不但在行內被尊為泰斗,在家裏也是人人敬畏,包括胞弟李樹培在內,一向敬奉長兄如父,深為仰慕。李樹芬也視幼弟為左右手和接班人,悉心栽培,供他先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、港大醫學院求學,包括往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深造。
1966年李樹芬去世,由李樹培接任養和院長,近40年間他大展拳腳拓展養和,率先引入先進醫療儀器,絕不吝於投資醫療科技,不惜一擲千金,為香港引入最先進的醫療科技,甚至領先於政府醫院。這也成為養和的傳統﹕1947年是李樹培從美國引入全港首部X光機,而今李維達也引入了亞洲首部螺旋放射治療系統。
李維達回憶,父親和伯父的威嚴相反,「他(李樹培)幾乎從不發脾氣,最有人情味,他總是說,養和的員工最珍貴,他們才是醫院的口碑」。李維達繼任院長之後,曾有美國醫療機構有意注資,提出要看帳面數字以定醫護人員的去留,遭他一口拒絕。「父親畢生關心人,沙士爆發那年他100歲,照樣回醫院開會看診,還擔心前線員工沒有足夠的防護衣。」
李維達自稱少年時的理想是傳教,雖然父親李樹培並不曾強求他們兄弟學醫,但或許是命中注定,家族血液裏就有學醫的天分,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行醫,成為眼科聖手;他的妻子鄺靄慧是任教於港大研究乳癌的外科專家;他的三位舅舅也都是出自港大的校友﹕曹延棨是婦產科專家、曹延燧研究顯微外科,以及兒科名醫曹延洲。
自李樹芬以外科手術移風易俗開始,到betway体彩 名聲卓立,李氏家族多年來為醫學研究及教育的貢獻,從無間斷,尤其是李樹芬基金和李樹培基金的成立,資助母校外科、內科、血液學、腸胃病學等多個明德教授席,為醫學院設立院長基金,在養和建立港大臨牀醫學部等巨大支持,更難得是捐助友校中大醫學院也不遺餘力。「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」,近一個世紀以來,原本的家族事業不但走出了一條大道,也為香港整體醫療發展開創了方向﹕保持科技的先進,樹立服務的典範。
再高明的醫生也是血肉之軀,曾與癌魔搏鬥的李維達看得豁達﹕「當醫生固然要知自己的局限,但絕不可頭腦狹隘。」除了要終身不斷學習,他也鼓勵專科人才涉獵其他醫療領域,醫療的精益求精,必然是多方交流的結果﹕「我認為香港的醫療角色,一向是一個匯聚知識、技巧和科技的平台。」未來香港若能保持開放局面和領先地位,或許是對他的伯父、父親畢生心血的最好告慰。
文: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、特約作者唐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