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乍看本文標題,讀者必定以為我寫錯了,標題套用的成語,不應該是「不為良相,願為良醫」嗎?怎麼把原句改頭換面,意思也和原意大相逕庭?
「不為良相,願為良醫」的出處,據說是宋代大儒范仲淹曾經到廟宇求籤,問蒼天鬼神自己他日是否做得成宰相,哪知老天不賣帳,籤詞竟然說「不」,范仲淹心有不甘,馬上再求一籤,並向蒼天稟告,說既然做不成宰相,做個好醫生總可以了吧(「不然,願為良醫」),怎知籤詞仍然說否。范仲淹失望之餘,唯有慨嘆:夫不能利澤生民,非大丈夫之志也。
一窩蜂選醫學院 絕非好事
范仲淹本來是想當官,位極人臣,希望可以藉高位為百姓謀幸福,做不成宰相,他退而求其次,希望可以當個好醫生,濟世活人。我說的「不願為相,只願為醫」,是因為眼見現在許多青年學子,成績好的,一窩蜂湧去報讀醫學院要當醫生,不但不願當官,也不管自己的興趣和特長,只要成績及得上醫學院的門檻,便拚了命要往醫學院攢,把其他科目看成次選,每年文憑試放榜,醫學院都包攬了絕大部分的「狀元」、尖子,不禁有感而發。
大學裏有許多科目供新生選擇,大學畢業生踏入社會,也有眾多行業以供考慮。按道理,對不同科目不同行業有興趣的尖子,分佈應該較平均,不可能只集中在單一科目。記得我當年入讀大學時,醫科雖算熱門科目(事實上,當年中學畢業能進大學的,不足2%,大學所有科目都是熱門科目),其他院系,也招攬了不少尖子高材生,其中尤以工程學院,特別是電子工程學系,是許多「狀元」級同學的至愛;按自己興趣才能,選讀文、理、社會科的狀元尖子也不少。畢業後,修讀專業課程的,大多成為專業人士,在自己專業範疇發展。攻讀非專業科目的,除了在社會各行各業大展所長,進入政府當行政官、政務官,或其他職系的公務員的也不少。
時移世易,醫科成了一支獨秀的「神科」,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,其理安在?依我看,這不是一個健康的趨勢。
健康成熟的社會,應該是多元發展,青年學子在求學期間,有機會按着志趣發展所長,發揮創意;社會經濟多元化,可以提供就業機會給不同科目的畢業生。可惜過去數十年,香港經濟轉型,本來蓬勃的工業日漸式微,亦錯過了機會把低端工業「騰籠換鳥」進化為高端工業。工廠北移,工業逐漸消失,大學的工程科成了重災區,大學畢業後就業機會少,尖子自然對工科卻步。經濟單元發展造就了金融業獨領風騷,令商科曾經一度成為「神科」,可是數次金融泡沫爆破導致的經濟危機,又嚇怕了許多學子。至於當官,雖然以往被稱為「金飯碗」,但自從政府多年前取消了公務員長俸制,「政府工」已沒有以前吸引,加上近年政治環境欠佳,政府官員不易做,甚至有高官自嘲「官不聊生」,大大減低了學子當官的意欲。
在香港當醫生無疑是不愁沒有工作,收入穩定的專業,但香港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,要是所有尖子都只嚮往當醫生,未必是香港之福。
相關文章:
兒言自得:醫生執照試前世今生
作者簡介:中大副校長,專攻新生兒,論盡奇難雜症,月旦醫護界二三事
文:霍泰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