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編按:家中有精神病康復者,對家庭成員來說,往往構成不少壓力。除了因為難以啟齒向其他人求助,亦因為家屬對精神病的了解不足,難以理解對方需要而發生爭執,破壞雙方感情。作為照顧者,如果尋找到合適的支援服務,再加上同路人的理解及支持,不單能減輕當事人的壓力,亦能改善與康復者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,共同成長。
佩賢(化名)跟天下其他母親一樣,含辛茹苦養兒育女,不求任何回報,只希望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。她有一子一女,恰好湊成一個「好」字,本應是一個美滿幸福得讓人羨慕的家庭組合;但佩賢在過去的日子,卻是過着「啞巴吃黃連」的日子。
子患思覺失調 女有長期腎病
佩賢兩名兒女都有不同的病患,需要長期照顧。大兒子有思覺失調,於二十多年前開始發病;女兒在十多年前發現有腎病,幾年前接受換腎手術。作為一個全職家庭主婦,佩賢除了要打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,還要用全副心力照顧兩個患病的成年兒女。以前,丈夫的工作年中無休,每天都工作至很晚,基本上回家後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關心兒女,所以照顧的擔子只落在佩賢一人身上。
由於害怕面對歧視的目光,佩賢從不敢對別人道出自己家中的狀况;加上丈夫亦不明白思覺失調是怎樣的一回事,總責罵佩賢沒有好好照顧兒子才導致他患病,這些都讓佩賢感到非常委屈和無助。作為照顧者,無論在體力上還是心理上,那種不能言喻的辛酸從來都沒有人能替她分擔,十多年來佩賢的心情都十分低落,一直困在人生的谷底。
支援家屬 參加活動減壓
佩賢在家屬同路人介紹下,加入了新生精神康復會的家屬支援服務,為人生找到了一個出口。佩賢加入服務後,參加了不同的活動,例如:唱歌班、話劇班、大笑瑜伽、家屬同行復元路課程、家屬聚會和活動搞手訓練班等。佩賢不單擴闊了眼界,更重要的是明白到作為照顧者,自己並不孤單,一路上亦有很多家屬同路人可以互相扶持。
重新理解「復元」 調整期望
佩賢除了為人生找到出口,也學會與兒子好好相處。在家屬課程中,佩賢學習了如何和康復者溝通,有時兒子鬧情緒,她也懂得避免正面衝突,等他冷靜了才傾談,久而久之,大家的關係慢慢改善。而令佩賢很深刻的是,透過課程,她發覺自己原來一直誤解「復元」的意思,以前佩賢以為「復元」是指完全不用吃藥,但現在她明白到「復元」是指重新開始。由於對「復元」的理解有了新的領悟,她對兒子的期望亦有所調整,現在見到他有進步已經很開心。
雖然佩賢和一對兒女,仍然要面對病患帶來的各種困難和挑戰,但她的心境跟十多年前很不一樣。現在佩賢結識了一群同路人,積極參加不同的義工活動,可以幫助別人減輕照顧壓力的同時,也令自己變得更開心。
文:黎卓敏(新生精神康復會註冊社工)
編輯:蔡曉彤